春耕时节,田间地头又忙碌了起来。看着金灿灿的玉米种子,不少农友心里都在琢磨同一个问题:这一粒粒金豆子,到底隔多远种下一棵,秋天才能获得最好的收成?有人说“一步一窝”就行,老传统了,错不了。也有人说,现在都是机械化,得听播种机的。到底哪种说法对?这小小的间隔,里头可是藏着大学问。
种得太密或太稀,都会直接影响最终的产量。这可不是危言耸听。您想啊,玉米长大以后,可是一棵棵“大树”。如果棵与棵之间挤得太紧,会怎么样?地下的根会互相抢夺水分和养分,你争我夺,谁都长不壮实。地上的叶子更是层层叠叠,密不透风。阳光照不进去,通风成了大问题。这样一来,玉米植株抗逆性就会变差,很容易生病生虫。最关键的是,将来结出的玉米棒子会变小,甚至出现秃尖、缺粒的现象,辛苦一季,产量却上不去,那多可惜。
反过来,如果种得太稀了,地是宽敞了,通风透光也好了,但每亩地的总棵数不够。就像一块地本来能养一千棵玉米,你只种了七百棵,就算每一棵都长得特别好,总产量还是吃了亏。土地没有得到最充分的利用,也是一种浪费。所以,寻找一个不稀不密的“黄金间隔”,就成了高产的关键。
那么这个“黄金间隔”到底是多少呢?其实,它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死数字。最佳的种植间距取决于几个核心因素。首先要看的就是您选的玉米品种。不同的品种,特性很不一样。有的品种株型比较紧凑,叶子向上长,占地面积小,这样的品种就可以种得稍微密一些。而有的品种是平展型的,叶子向四面八方伸展,需要更大的空间才能舒展得开,这种就必须种得稀一些,给它留出足够的地方。您在买种子的时候,可以仔细看一下包装袋上的说明,一般都会有建议的种植密度。
第二个因素是土壤的肥力。这是一个非常实际的点。如果您家的地块肥沃,水肥条件都跟得上,那就好比给玉米准备了一桌丰盛的大餐,玉米苗有足够的“力气”去生长,即使种得密一点,它们也能长得开,这时可以适当增加密度,追求更高的产量。相反,如果地块比较贫瘠,土质薄,肥力跟不上,那就不能种得太密。否则棵数多了,每一棵都吃不饱,反而都长成“小老头”,产量更低。在这种情况下,适当稀植,保证每一棵玉米都能获得足够的营养,才是更明智的选择。
了解了这些决定因素,我们就可以来说说大家最关心的具体数字了。一般来说,在大部分地区和常规管理条件下,一个比较通用的参考范围是:行距控制在50厘米到65厘米之间。这个宽度足以保证成年人进地施肥、打药等田间管理作业的方便。株距则控制在25厘米到33厘米之间。换算成每亩的棵数,大约就是3500棵到4500棵这个范围。这是一个很大的区间,具体选哪个值,就要回到我们刚才说的,看您的品种、地力和种植模式来定了。
比如说,您选择的是耐密型的紧凑品种,地力又很好,那就可以选择行距60厘米,株距25厘米,这样一亩地就能达到4400棵左右,充分利用地力。如果您种的是平展型的大棒品种,或者地方比较薄,那可能就需要行距60厘米,株距33厘米,每亩约3300棵,保证每一棵都能“吃好喝好”。
知道了数字,具体怎么操作才能种得又直又匀呢?如果是人工播种,可以想点好办法。比如用一根长绳子,在上面按照设定的株距做好标记,拉着绳子种,这样就能保证每一行的株距都一样。行距则可以用一根刻好尺度的木棍来衡量,种完一行,用木棍量好再种下一行,虽然慢点,但非常精准。用播种机就省事多了,但在播种前,一定要根据选定好的行距、株距,仔细调试好播种机的档位,最好先试播一小段,检查一下深度和间距合不合适,确认无误后再开始大面积作业。
光播下去还不够,间苗定苗这个环节至关重要。播种时难免会有下种不均匀的地方,或者几粒种子挤在一起。等到小苗长到大概三四片叶子的时候,就要及时去间苗了。把弱苗、病苗、小苗拔掉,留下最健壮的那一棵,并且按照我们计划的株距把过密地方的苗拔除,缺苗的地方及时补上。这一步做好了,才是真正实现了我们规划的合理间距。
合理密植,是玉米高产的骨架和基础。它让每一棵玉米植株都能均匀地享受到阳光、空气、水分和养分,群体长势健壮整齐,病虫害的发生几率会大大降低,为后期长出大棒子、籽粒饱满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比后期拼命施肥打药要管用得多,是一种事半功倍的管理策略。
当然,种地是一个综合工程。有了合理的间距,还需要配合适时施肥、科学除草、有效抗旱等一系列管理措施,各个环节都做到位了,金秋时节,才能收获满仓金灿灿的玉米,迎来一个实实在在的丰收年。希望这些关于间距的分享,能对您今年的种植有所帮助。如果您在实践过程中有什么独特的经验或者遇到什么问题,都非常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大家一起交流,共同进步。
配资公司十大陷阱和套路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