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1012年1月21日—1077年7月27日),字尧夫,号安乐先生、伊川翁等。
北宋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人, 祖籍范阳(今河北省涿州市大邵村)。
北宋理学家、数学家、诗人。
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
图片
他不恋仕途,潜心治学,尤擅以通俗语言传递哲理。
其诗风质朴自然,不尚雕琢,却常于平淡中见真意。
被后世称作“邵康节体”。
他的诗,没有华丽辞藻,不写浓情愁。
尤其擅长用极简的笔墨勾勒日常景致,将生活趣味与处世智慧悄悄藏进字句里。
看似浅显,细品却有回甘。
邵雍的诗,题材多围绕田园、生活与哲理。
少了文人常见的宦海愁、离别苦。
多了几分对寻常烟火的珍视。
他不像杜甫那样沉郁写时事。
也不像王维那般清幽绘禅意。
而是将田园风光拆成细碎的日常。
用几个数字、几处景致,拼成一幅鲜活的乡野画卷。
《山村咏怀》,便是这样一首将田园野趣写得直白又灵动的作品。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图片
全词不见一个“美”字,却句句是美。
不提一个“趣”字,却处处是趣。
诗人以步履开篇,一步步将读者带入一个恬静悠然的乡野世界。
景随步移,字浅意浓,清新动人。
图片
步履寻景
词的开篇,便以简单的数字,拉开一幅缓缓展开的田园长卷。
“一去二三里”,没有复杂的铺垫。
只用“一去”点出行动,“二三里”标注距离。
像极了寻常人出门散步的模。
不用刻意规划路线,只需随意前行,短短两三里路,便藏着意外的景致。
这“二三里”,不远不近,恰好是从村口到郊野的距离。
既不会让人觉得疲惫。
又能慢慢撞见乡野的生机。
没有“千里江陵一日还”的急促。
只有“闲看庭前花开花落”的悠然。
开篇便定下了轻松自在的基调。
视线随着脚步前移,“烟村四五家”。
远方的村落渐渐浮现。
还裹着一层淡淡的炊烟。
“烟”字用得极妙。
不是浓得化不开的浓烟。
而是轻轻笼在村落上空的薄雾般的烟。
大概率是村民晨起做饭的轻烟,带着烟火气,却不喧闹。
“四五家”没有固定数量,是模糊的概数。
恰好写出了山村的稀疏与静谧。
不是市井的鳞次栉比。
也不是荒原的无人踪迹。
四五户人家散落着。
既有生活的温度,又有乡野的清幽。
唐代诗人孟浩然曾写“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那是山村的规整之美。
而邵雍笔下的“烟村四五家”。
则多了一份随性散落的野趣。
没有刻意雕琢,却更显真实。
整个开篇,没有细致描摹景物。
图片
只凭“一二三四五”几个数字,便勾勒出“人在途中、景随步现”的画面。
为接下来的亭台、花枝做足了铺垫。
图片
亭台驻目
画面继续推进,从远方的村落,转向途中撞见的雅致景致。
“亭台六七座”,走了二三里路,路过几处亭台,数量不多。
“六七座”而已,或许是村口的歇脚亭,或许是郊野的观景台。
不张扬,不气派。
却恰好能供行人停下脚步,歇一歇脚,望一望景。
古代的亭台,多是文人雅士题诗作画之地。
也藏着寻常人的烟火。
农夫劳作累了,可在此歇凉。
路人赶路乏了,可在此稍坐。
邵雍不提亭台的雕梁画栋,只说“六七座”。
像在随口清点途中所见。
却让这份雅致融入了田园的烟火气,不显得疏离。
图片
有了亭台驻足,视线自然会落到更细微的景致上,于是便有了“八九十枝花”。
这“八九十枝花”,没说是什么花。
可能是春日的桃花、杏花。
也可能是夏日的蔷薇、月季。
不管是哪种,数量不多不少,凑成“八九十”的概数。
恰好是亭台周边最鲜活的点缀。
不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繁盛。
也不是“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孤寂。
几枝花静静开着。
不抢镜,却让整个画面有了色彩,有了生机。
诗人没有写花的颜色、花的香气。
只说“八九十枝花”。
像孩童数花般直白,却藏着最纯粹的欢喜。
撞见几枝花开,本就是乡野行路中最意外的小美好。
邵雍正是这样一位“藏趣大师”。
他总能捕捉到田园中最寻常、最鲜活的小景致。
用最简单的数字、最质朴的语言。
刻画出最动人的乡野趣味。
图片
浅字藏真
整首诗读下来,没有复杂的典故,没有华丽的辞藻。
只靠“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个数字串联。
却把田园风光写得活灵活现。
“一去二三里”是“动”,写人的步履前行。
“烟村四五家”是“静”,写远方的村落定格。
“亭台六七座”是“停”,写途中驻足的雅致。
“八九十枝花”是“细”,写眼前撞见的鲜活。
一动一静,一停一细。
把短短二三里路的景致,拆成了四个层次。
像一场慢悠悠的乡野散步,画面感十足。
更妙的是“数字”的运用。
图片
从“一”到“十”,循序渐进。
不刻意,不生硬。
像随口数来,却恰好贴合了“咏怀”的心境。
不是抒发浓烈的情感,只是记录行路时的所见所感。
数字的浅白,恰好衬出田园的质朴。
古人写田园,常带“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感慨。
而邵雍这首诗,没有任何感慨,只平铺直叙写景致。
却让读者在浅白字句里,感受到那份远离喧嚣的悠然。
不用追求名山大川的壮阔。
只需二三里路、四五烟村、六七亭台、八九枝花。
便足以安放一份自在心境。
图片
诗终品韵
纵观全诗,邵雍为我们展现了他“以浅见深、以俗见雅”的非凡笔力。
他以步履起,以花枝结,中间贯穿着村落与亭台。
从远到近,从粗到细,层层递进,结构简单却精妙。
这首诗之所以清新动人,正在于它没有停留在对田园的刻意赞美。
而是将乡野风光揉进日常行路的细节里,把那份不慌不忙的自在,化作一个个直白可感的画面。
图片
读完此诗,仿佛能跟着诗人走在乡野小路上。
撞见烟村、路过亭台、望见花枝。
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慢悠悠的田园趣味。
这便是邵雍的魅力。
他的诗,如同一杯清浅的山泉,入口平淡,却余味悠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配资公司十大陷阱和套路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