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当日本70多万大军低头投降,全国沉浸在胜利的狂欢里,然而仅过数日,中原大地上却风起云涌:蒋介石调集百万精锐布阵,意图一举消灭刚摆脱日寇的中共主力。究竟是日寇溃败后的喘息,还是另一场更血腥的序幕?中原突围,能否逆转全局,成了当时挥之不去的谜团。
国民政府高呼“剿共扫匪”,声势浩大;中共中央则急令“立即突围,生存第一”。两种声音像两股洪流在华中大地交汇。一边是军车隆隆、整编师师出万全;另一边是红旗猎猎、游击队员急行军。到底是正义的呼声压倒一切,还是权力的铁拳扼杀希望?答案还藏在中原浓重的尘土里。
突围前夕,毛泽东在延安亲自批示,明确分北路、南路和掩护路线,给一线将领充分自主权。南京方面暗中加速补给,从洛阳到许昌的铁路桥上,蒋介石的整编十九师昼夜运送军粮。地方老百姓看着枕戈待旦的军队,纷纷抱着“共党要跑路”或“国军要大战”的猜测。有人说,这场突围不过是自我炒作;也有人坚信,这是中共冲破重围、打开生机的关键一役。
8月末,红军主力偷偷从襄樊、漯河一带出发,看似风平浪静,却担心后勤断链。南京电台开始放送“中共即将投降”“红军士气低落”的消息,试图瓦解红军意志。部分地方干部甚至在暗地里对红军指挥发出质疑:如此大规模移动,真能闷声不响?面对疑虑,掩护部队频频与国军交火,牺牲惨重,内部开始探讨“是不是早点投降更安全”。
就在外界以为红军难以突破时,中原局突然发出调令:北路军在紫荆关夜袭,南路军在王家店强渡铁路桥。阴差阳错中,国军刚调来的增援师在黄河滩头被小股红军一分为二,通讯被切断。更惊人的是,毛泽东早已预见蒋军会在秋后里动用坦克与飞机,提前配备了简易地雷阵和弹药隐蔽点,一举将敌军打了个措手不及。这一反转,彻底颠覆了“中共毫无准备”的论调。
然而突围成功并不等于一路坦途。抵达晋冀鲁豫时,粮草告急,伤病员无法及时医治;新建立的根据地也面临物资分配争执。地方军区有人提出“先稳定几处城镇再整编”,也有人主张“立刻继续北上打击”,矛盾逐渐公开化。夜半街头,枪声偶尔响起,不是敌人发动,而是内部指挥官为了一袋米、一批药吵翻。和解似乎变成比围剿更难的课题。
从反方立场这场被吹成“经典突围”的战役,其实漏洞频现:战前的密电泄露、掩护部队阵亡近半、突围后杂乱无章……要不是国军后勤也出岔子,恐怕连起跑线都没踩稳。所谓“毛主席放权”,更像是一场仓促的感性冒险,险些让整个红军主力葬身黄河滩头。真要赞它“军事指挥神来之笔”?倒不如说是“侥幸加上内耗的双重幸运”。
这次中原突围,到底是中共高超战术的胜利,还是蒋介石先发制人的失算?有人认为红军机动灵活、夜战出奇制胜;也有人觉得国军后勤拉胯、命令迟缓才是关键。你更倾向于哪种解读?欢迎留言畅谈。
配资公司十大陷阱和套路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