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素,这种我们熟悉的化肥,使用范围广泛,用的人也不少。但真正能够把尿素使用得当的人,却未必占多数。据数据统计,尿素在我国农业种植中的使用量占氮肥总用量的40%左右,仅次于碳酸氢铵(碳铵)。
一、尿素的基本特性
尿素属于酰胺态氮肥,这是普通用户需要了解的一个关键词。它的氮含量高达46%,是一种含氮量很高的肥料。外观呈现白色或浅黄色的颗粒状,容易溶解于水,并且溶解度会随着水温的升高而增加。比如在20℃时,100毫升水可溶解大约105克尿素。同时,尿素属于中性水溶物质。
需要注意的是,尿素具有较强的吸湿性,当环境温度超过20℃,相对湿度高于80%时,尿素容易吸湿,因此在生产过程中通常会加入石蜡,以防止其分解。
尿素的性质与碳酸氢铵比较相似,它是一种生理中性肥料,施用后不会对土壤或作物留下有害残留物,也不会因长期使用对土壤造成负面影响。不过需要留意尿素中的“缩二脲”含量——这是尿素中可能存在的一种成分,若其含量过高,会对作物产生不利影响。尤其在将尿素作为种肥或叶面肥使用时,缩二脲含量最好不要超过1%,否则可能导致烧叶风险。此外,尿素不宜太靠近作物根部施用,否则也容易烧根。
一个关键的认识是,尽管尿素属于有机态氮肥,但作物无法直接吸收。尿素必须施入土壤中,在脲酶作用下水解转化为碳酸氢铵或碳酸铵后,作物才能利用。因此,用尿素追肥时,通常需要提前4-7天施用,以便其完全发挥肥效。
二、如何正确使用尿素?
尿素可以作为底肥、追肥,甚至种肥,但实际施用时需要掌握正确的方法,针对不同用途采取不同的处理。
1. 尿素用作底肥
尿素的底肥作用在旱田和水田中有所不同。
旱田:将尿素均匀撒在土地表面后,立即进行翻地。每亩用量约为30斤左右,能很好地为土壤补充氮素。
水田:在水田中,用尿素作底肥需要先将田水排空,将尿素均匀撒布在田间,随后进行翻地。等到尿素在4-7天内逐渐转化为碳酸氢铵后,再灌水并翻犁土地,就可以进行插秧了。
2. 尿素用作追肥
追肥时,旱田和水田的施用方式也有所不同。
旱田:最好采用沟施或埋施,施肥深度保持在大约7厘米,将尿素投入土壤后快速覆土,可以有效减少氨的挥发,提升肥效。对于小麦等作物的追肥,则可以简单地将尿素撒施在土壤表面后,立即进行浇水。
水田:以水稻为例,追肥时需先排水,同时保持田间有少量水。将尿素均匀撒布后,等待3-5天,让尿素完全转化为碳酸氢铵,再开始大水灌溉即可。
3. 尿素用作种肥
尿素虽然可以作种肥,但因其操作要求较为严格,一般不建议使用。原因在于尿素的浓度控制不易,过高会对种子的发芽和幼苗的生长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产生烧种风险。因此在实际种植中,很少直接用尿素作种肥。
总结
尿素作为仅次于碳酸氢铵的第二大氮肥品种,因其高氮含量和优良的肥效广受关注。它与碳酸氢铵的使用方法相似,却在存储方便性上更具优势。即使尿素吸湿结块,也不会影响其肥效。另外,尿素几乎没有难闻的气味,这一点比碳酸氢铵更受欢迎。掌握尿素的正确使用方法,才能更好地发挥其肥效,为农业生产带来更高回报。
配资公司十大陷阱和套路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